摘要: 随着AI应用遍地开花,现今人类已能清楚认知AI所带来的效益,而AI恐会取代人类工作的质疑声浪也正渐渐削弱。
随着AI应用遍地开花,现今人类已能清楚认知AI所带来的效益,而AI恐会取代人类工作的质疑声浪也正渐渐削弱。研调机构针对亚太地区与台湾企业的AI现况进行大调查时就发现,不管在台湾或是亚太区,对于AI是否取代人类工作,员工皆比老板更乐观看待。不过,唯有一点仍需努力的是,台湾企业的AI文化仍持保守立场,处于被动方。甚至有企业认为,迟迟无法导入AI的原因归咎于缺乏正确合适的合作伙伴。
对此,有系统整合业者建议,企业内部应该主动积极建立相关团队,才能衔接AI在产业落地的最后一哩路,与其靠他人带资源倾囊相助,不如积极壮大自身能量。
国际研调机构IDC针对亚太区与台湾企业的AI发展现况曾进行调查,特别在企业AI成熟度方面,IDC台湾总经理江芳韵指出,目前台湾仅有3成企业实际导入AI,换句话说,也就是有高达7成的企业尚未拥抱AI。而如何让尚未导入AI的业者能够加速脚步,会是最大的市场商机。
针对7成企业未能导入AI的原因进一步分析,主因有三:其一是缺乏足够技术与资源,其二是缺乏正确合适的合作伙伴,其三则是缺乏AI工具或基础设施。江芳韵指出,特别是缺乏合适伙伴为台湾相较于亚太其他地区,罕见出现的AI挑战困境之一。
而这也恐和保守的企业文化稍有关联。根据另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不论从管理者或是员工的角度来看,有超过半数皆认为台湾企业内部实并不鼓励员工创新,甚至管理者较少赋予员工权利让其自主决策或承担风险,总体来说AI文化趋于保守与被动。
事实上,AI的发展有赖生态系的建构与各领域伙伴的相互支持,面对台湾企业认为找不到合适伙伴是影响企业导入AI的因素之一,站在系统整合商角度,盟立自动化信息与智能事业群处长徐敏修则是建议业者应化被动为主动,从内部培育跨域人才,做为企业与合作伙伴间的沟通桥梁,才能衔接AI解决方案落地的最后一哩路。
以智能制造为例,智能制造简言之即是透过生产流程的数字化,最终透过AI建立数字大脑辅助决策,而如何将过去生产现场的机台设备从单纯机械操作的硬件思维,转变为数字化的过程,则普遍是系统整合业者认为目前智能制造发展的最主要挑战。
盟立自动化信息与智能事业群协理王淑华则是观察,从硬件机械走向数字转型的过程中,传统自动化设备业者擅长的是动线设计、机械操作与机电整合,但由于不具有软件或信息整合思维,因此常忽略如何将数据从机械设备中萃取出来这件事,而站在资通讯与软件业者的角度而言,主要任务则是负责如何在下一步将数据传送到业者手上并有效利用,在平台工具已经布建好的情况下,只等待数据的哺喂。
两者之间缺少连结,才是关键问题所在,也往往因此增加系统整合的困难与顺畅度。徐敏修坦言,在业界要找到同时懂机械与信息的人才确实很难,最好的办法是由业者自行从内部培养跨领域团队与合作伙伴对接。毕竟,企业的问题自己最懂,与其靠他人带资源倾囊相助不如自助。
像是散热模块厂双鸿,为了加速IT与OT信息的整合,在2017年还特别在内部成立一新算法部门,引进具有硬件专业知识的人才,化被动为主动,前往生产前端反馈需求,提出客制化的解决方案。而新部门上线后的第一个成绩单,就是为工厂开发出1套检测水池酸碱值变化的IoT监测装置。
社群二维码
关注“华强商城“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2010-2023 hqbuy.com,Inc.All right reserved. 服务热线:400-830-6691 粤ICP备05106676号 经营许可证:粤B2-2021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