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7月12日消息,据晚点 Auto报道,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事业部智能驾驶产品部的首席架构师陈亦伦博士已于近期离职。而据“智能车参考”最新消息,陈博士已经转投清华张亚勤博士麾下,加入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任智能机器人方向首席专家。
7月12日消息,据晚点 Auto报道,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事业部智能驾驶产品部的首席架构师陈亦伦博士已于近期离职。
而据“智能车参考”最新消息,陈博士已经转投清华张亚勤博士麾下,加入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任智能机器人方向首席专家。
资料显示,陈亦伦是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硕士、密西根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加入华为之前,陈曾在智能电力管理公司伊顿担任技术专家和项目经理,2017 年加入大疆,担任首席工程师。2018 年,陈亦伦加入华为,担任自动驾驶部门首席科学家,负责感知技术。
目前华为车 BU 下设 15 个二级部门,包括智能驾驶产品部、MDC 产品部、智能车控产品部、智能车云产品部、智能驾驶产品部、智能座舱产品部、智能汽车解决方案部等。
据雷峰网报道,自去年以来,华为车BU已有多位关键高管相继离职。
今年1月26日,原华为智能驾驶总裁苏箐被传出离职的消息。华为方面表示,苏箐确已离开华为车 BU,感谢苏箐对车 BU 所做的贡献。
苏箐是华为老人,2004年12月海思成立时,他在麒麟研发后参与了参与方牌的系统设计团队,曾领导华为达芬奇 AI 芯片架构,芯片正是基于这一架构。华为涉足汽车业务,苏箐加入华为汽车事业部,曾担任智能驾驶之后的产品线总裁、首席架构师。
去年7月,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苏箐语出惊人,他在谈点及自动驾驶事故时表示,当机器和人类共生,就一定会造成事故率,讲难听点是“杀人”。
这位先后在华为担任终端首席架构师、华为智能驾驶产品部部长的技术专家,在业内以“耿直和敢说”著称,但也正因发表了“所谓的不当言论”,在2021年7月被任正非签署免职令同时,进入内部“预备队”待命。
此后,外界开始猜测苏箐已经被边缘化。
在苏菁离职消息公开化,并得到华为官方承认后,其实关于他的去向也有一个传言:将担任大众在中国设立的自动驾驶公司CTO。而他将带领从华为的四、五百人团队一起加入大众。但该消息并未得到证实。
随后4月29日,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智能车控领域总经理蔡建永也宣布从华为离职,并加入了电池企业公司宁德时代,任宁德时代CTC 电池底盘一体化业务负责人。
蔡建永在华为有着深厚的履历。2017年就已是华为车联网创新中心的总监。2019年5月,任正非亲自签发组织变动文件,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方案 BU 宣告成立,由 ICT 管理委员会管理,前华为无线网络业务部和日本运营商业务部的总裁王军出任车 BU 总裁,蔡建永出任华为智能汽车BU CTO一职,同时兼任9大二级部门之一的架构设计与集成战略部部长。
后来,华为汽车BU多次组织架构调整,蔡建永随之转任华为汽车 BU 智能车控领域总经理一职,所属部门为华为汽车业务 14 个二级部门之一,相当于被从内部降级。
在华为任职期间,蔡建永的工作内容主要涉及车辆架构、系统设计两大方面。除了在一些大会上做的公开演讲,蔡建永为人低调,网上几乎找不到与他有关的更多个人信息。
除苏菁、蔡建永外,2021年华为还流失了不少高层及核心技术人员。
比如:
原华为汽车业务副总裁、西欧企业业务部部长何利扬加盟小鹏汽车;
原华为自动驾驶团队创始人、自动驾驶研发部部长陈奇已加入极氪汽车任自动驾驶副总裁;
原华为车BU首席功能安全专家佘晓丽加入蔚来汽车(NIO),担任算法研究的内部专家;
原华为智能驾驶产品部项目群总监张晓洪加入蔚来汽车担任高级产品经理。
另有原华为自动驾驶首席运营官姜军、原华为融合传感负责人彭学明离职,去向未知。
目前,关于造车这件事,华为对外统一是:“华为不造车,而是帮助车企造好车“。他们不仅这样说,也把它当成了一个使命,帮传统车企造好车、卖好车。
业内人士表示,华为汽车内部也充满不确定性,组织架构频繁调整,战略方向不明确,内部还实行激烈的赛马竞争机制,内耗严重,导致核心人才不断流失,离职后的人才大多都去了蔚来、极氪、小鹏这些新势力车企。
据虎嗅报道,从《财经》在11月份曝光华为自动驾驶原研发部长陈奇(苏菁同僚,有人说副手)加入极氪,再到12月份华为在苏州召开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生态大会”,都预示着华为汽车BU内各业务线一些微妙的权力变化。
根据华为官网显示,目前与华为建立合作的汽车厂商多达8家,除了北汽、广汽、长安、小康外,还有比亚迪、长城、东风标致和一汽红旗。
但是,这些车企除小康股份外,均只采用华为的部分技术解决方案,没有达到深度合作的程度。
编辑:芯智讯-林子 来源:雷锋网、智能车参考、晚点Auto
微信扫一扫,一键转发
关注“华强商城“微信公众号
安全芯片是密码技术的载体,也是重要数据的保险箱。最近,芯八哥“走进产业链”栏目记者采访了国内安全芯片的领先企业—上海航芯的市场总监孙龙凯,探讨在数字经济时代安全芯片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展的背景下,当前安全芯片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之道。
在AIoT时代,RISC-V契合AIoT行业发展的核心需求,在多场景、碎片化的应用大背景下,RISC-V在未来有望成为处理器芯片应用最主流的指令集架构。作为国内端侧AI芯片的新锐企业,时擎科技以RISC-V为基础,从落地场景的实际需求出发,
从2022年5月份正式出货,到目前客户基于WTM2101芯片大概有10个产品已经完成,合作的客户主要为对算力、功耗、应用多元化有较高要求的各类智能可穿戴设备厂商。进入市场近1年,知存科技在TWS耳机、VR头显、智能手表等客户产品中出货量已经
显示驱动芯片是面板的重要组成器件之一,主要通过对电流、电压的驱动,控制屏幕的亮度和色彩,以实现色彩和图像在屏幕上的呈现。最近,芯八哥“走进产业链”栏目记者采访了国内显示驱动芯片的新锐企业—禹创半导体的创始人兼CEO陈廷仰,探讨在显示驱动芯片
存储控制芯片是存储器产品的“大脑”,能够对存储器产品起到中枢控制和管理调度的作用,是存储器产品快速商业化落地的关键因素。最近,芯八哥“走进产业链”栏目记者采访了国内存储控制芯片龙头厂商——得一微的市场总监罗挺。探讨在数字经济时代存储芯片国产
新能源时代,储能是完成能源转型,实现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最近,芯八哥“走进产业链”栏目记者采访了国内分布式储能的新锐企业—科曜能源的总助魏永春。探讨在“双碳目标”落地,全球储能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当前科曜能源企业的发展情况以及
射频芯片由于需要处理高频射频信号,属于模拟芯片中的高门槛、高技术难度环节,因此一直以来就被誉为“模拟芯片皇冠上的明珠”。最近,芯八哥“走进产业链”栏目记者采访了国nei射频前端新锐企业—地芯科技的销售总监王伟刚,探讨在射频芯片加速国产替代的
内存市场疲软和美国对中国半导体生产商的制裁将导致2023年半导体资本支出预计下降-19%(IC Insights); 化合物半导体衬底市场2027年体量将达到24亿美元,2021-2027年间复合年增长率为16%(Yole); 预期下半年DRAM营收恐将较上半年骤减40%,全年DRAM营收将下滑18% (IC Insights); 22Q3全球GPU出货跌超25%,创09年以来最大跌幅(JPR)
“双碳”战略大背景下,全球能源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而储能技术是解决大比例风光清洁能源时空分布不平衡,提升传统电力系统灵活性、经济性和安全性的最优方案之一,已渐成刚需。最近,芯八哥“走进产业链”栏目记者采访了来自陕西西安的国内储能领域快速发展的
在新能源时代,随着量产和技术成熟带来的成本下降,碳化硅即将迎来属于它的黄金发展期。最近,芯八哥“走进产业链”栏目记者采访了国内碳化硅器件龙头企业—泰科天润的营销副总秋琪。探讨在碳化硅器件火热的背景下,当前泰科天润企业的发展情况以及对行业未来
汽车智能化,智能座舱先行。随着新能源汽车 “新四化”的不断演进,先进的数字座舱正逐步成为下一代汽车的标配和重要差异化特性。最近,芯八哥“走进产业链”栏目记者采访了国内领先的汽车智能座舱厂商—开阳电子的市场总监徐波。探讨在智能座舱芯片渗透率加
copyright 2010-2021 hqhuy.com,Inc.All right reserved. 服务热线:400-830-6691 粤ICP备05106676号 经营许可证:粤B2-2021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