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工业4.0的浪潮从德国开始席卷全世界,面对制造业迎来新风貌,包括台湾在内,都希望能趁势再造强化制造产业升级。然而随着市场对于工业4.0的着墨越来越清晰。
工业4.0的浪潮从德国开始席卷全世界,面对制造业迎来新风貌,包括台湾在内,都希望能趁势再造强化制造产业升级。然而随着市场对于工业4.0的着墨越来越清晰,当退去理想的一层皮重新审视现实状况后,业界与学者反倒不约而同呼吁,虽然工业4.0固然为未来的必经之路,但大部分的台湾企业现阶段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现有体质与基础下,不该盲目追求工业4.0,反倒是在此之前,应该先扎稳3.0、甚至是2.0的脚步。
上银集团创办人暨董事长卓永财去年出席天下经济论坛时便直言,台湾现在的问题并非没有发展工业4.0的能力,以上银举例,他观察到问题在于很多接触到的客户程度都只达到工业2.0的阶段,就好比才刚学会走路,就马上要求要能跑得快。「太好高骛远了!」卓永财直言。
而做为台积电数位大脑的幕后功臣,清大教授简祯富也呼吁,台湾势必得跟上转型之路,但必须要审视的是台湾企业系统化程度没有欧美企业高,也并非人人都能如同台积电一样,因此做法上不能跟着欧美大厂照单全收。
论工业技术的发展,市场普遍将早期机械化和动力化的时代定义为工业1.0,接着工业2.0以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工业3.0则是融入信息化,而对于工业4.0,则是普遍将之定义为智慧化的工业时代。即便各界对于每个阶段的划分都不太一样,但工业4.0无疑是奠基于前期技术的铺垫才得以发展,这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可以说,没有2.0或3.0作为基础,也不可能一蹴可几升级到4.0。
虽然各国都在高喊工业4.0,但由于各国制造基础不一致,以至于发展阶段也形成差异化。例如德国制造技术兴盛,已完成工业3.0阶段,而中国中国过去虽是制造大国,但工业化发展历史不长,大部分还没有自动化和数位化,尚处在工业2.0的发展阶段,因此中国针对其工业4.0的发展蓝图,则是以2.0、3.0和4.0齐头并进。
台湾制造产业的情形与做法则是与中国颇有相似之处。根据经济部工业局统计,台湾制造业者中,高达97%、逾140万家为中小企业,可以说,中小企业几乎形成台湾制造业的骨干。但由于中小企业不论资源、规模都不如大厂,别说能充分作到工厂内部信息流通,至今台湾仍有许多业者的生产流程还是透过人工抄写或纸本纪录,尚未跨进自动化的门槛。
对此,经济部工业局副局长杨志清也坦言,台湾制造业要马上达到4.0确实有一定难度,但他也强调,中小企业既是台湾制造业的骨干,对于台湾发展工业4.0而言,仍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在发展策略上仍需以中小企业为考量。因此以经济部官方的做法来看,现阶段的目标则是侧重于补强中小企业的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加速推动大型企业从3.0迈入4.0,透过示范观摩的方式,带领其他业者或中小企业加速产业扩散。
针对中小企业的不足,工业局在推动智慧制造的策略上主要有三个步骤。由于中小企业大多依赖人力作业,基本上连3.0的程度都不到,而这也是台湾发展工业4.0看似进度缓慢的原因之一,对此,工业局则是希望透过智慧机上盒辅助计划,协助中小制造业者导入数字化,透过机联网先行达成生产信息可视化,其次则是再建构公板物联网平台,协助中小企业有效利用数据,透过数据分析优化产能;当基础技术逐渐完熟后,则是再发展各自产业应用的服务模块,走向专业分工。
社群二维码
关注“华强商城“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2010-2023 hqbuy.com,Inc.All right reserved. 服务热线:400-830-6691 粤ICP备05106676号 经营许可证:粤B2-2021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