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式电子元器件采购平台

华强商城公众号

一站式电子元器件采购平台

元器件移动商城,随时随地采购

华强商城M站

元器件移动商城,随时随地采购

半导体行业观察第一站!

芯八哥公众号

半导体行业观察第一站!

专注电子产业链,坚持深度原创

华强微电子公众号

专注电子产业链,
坚持深度原创

电子元器件原材料采购信息平台

华强电子网公众号

电子元器件原材料采购
信息平台

台湾DRAM产业10年发展黄粱一梦 技术授权换来血泪史

来源:digitimes 发布时间:2019-04-17

摘要: 全球DRAM产业发展至今数十年,制程技术授权的过往历史不断上演,全球大厂在技术演进与产能扩充之间相互生死搏斗,砸下庞大资金却不堪竞争而黯然退场的业者更不胜枚举。



全球DRAM产业发展至今数十年,制程技术授权的过往历史不断上演,全球大厂在技术演进与产能扩充之间相互生死搏斗,砸下庞大资金却不堪竞争而黯然退场的业者更不胜枚举。在台湾更是付出血泪斑斑的高昂教训,尤其是缺乏自主技术的研发能力导致产业结构先天失调,当面临全球经济局势严峻以及市场供需剧烈震荡,更是为台湾DRAM产业带来致命重击。


回顾过去台湾DRAM产业发展,在进入2000年代后,整体产业开始迈向成熟化,几乎每3年进入一波景气循环周期,而每当产业陷入亏损或供过于求,向大厂寻求技术授权往往成为台厂快速脱困的快捷方式,但却也种下产业劣势的长期祸根。

随着2001~2003年DRAM产业连续3年面临亏损,台厂与国际大厂的技术授权进入高峰期,2002年力晶12吋新厂建成,但连年亏损压力,促使力晶与日厂尔必达结成同盟,获得90奈米的技术授权。


原本与德厂英飞凌(Infineon)进行合资的茂硅也终止技术许可协议,迫使茂德2003年转与南韩大厂海力士(Hynix)签订长期技术合作开发合约,包括90奈米与70奈米技术授权,改由海力士持续担任茂德技术母厂的角色;英飞凌(之后切割为奇梦达)则转向与南亚科技合作,因而成立华亚科并投资22亿美元(约新台币820亿元)建设12吋厂。



2004~2006年DRAM产业再度转为连续3年获利,导致业界深信大胆投资产能将有利可图,相继透过技术授权减少了技术研发成本,即使2007年景气已转弱,但在没有获利挹注之下,业界仍硬着头皮发行公司债或向银行举债,导致财务体质更加虚弱。


随着2008年金融风暴来临,全球DRAM产业更面临到严重供过于求与产业结构的问题,现金净流出与巨幅亏损,更导致台系DRAM厂营运雪上加霜,减产与整并掀起另一波产业淘汰赛,当时即将破产的奇梦达将把手上华亚科股权转让给美光(Micron),以美光技术为首的阵营正式成立,产业版图再度重新划分。


2007~2008年底,全球DRAM产业累计亏损超过125亿美元,台湾DRAM产业几乎全面崩盘。2008年力晶亏损了565亿元,茂德也亏损360.9亿元,台系5家DRAM厂共亏损1,592亿元(约48亿美元),而市占率也在2008年之后直直滑落,从高峰时期的23.2%一路滑落至2011年第4季的6.3%。


2012年DRAM价格持续恶化与PC产业衰败压垮了后天失调的DRAM产业,日本尔必达(Elpida)宣布破产,负债高达4,480亿日圆(约89.6亿美元),力晶每股净值转负而下柜、茂德申请破产保护,亏损总额超过新台币700亿元、南亚科靠着母公司台塑集团度过难关。


在产业谷底之际,美光逐步接手了瑞晶与华亚科的原有DRAM厂,从此全球DRAM产业形成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SK海力士(SK Hynix)、美光三强鼎立分据的局面,而台湾DRAM产业发展10年黄粱一梦,换来亏损累累的伤痕。


台湾DRAM产业在当时发展初期,尽管透过支付技术权利金先站稳脚步,但风光获利时仍追求短期回报下,导致DRAM产量虽大,但关键技术却掌握在别家大厂手中。其次,缺乏制程设备的研制能力,导致每年花费十多亿美元对外采购设备机台,一旦面临全球景气反转则首当其冲。


至于尔必达虽然掌握自身的DRAM技术,且制程技术能力也超越同业,但产品组成不够多元,以及财务体质不够健全,导致难抵产业淘汰压力。


紫光集团曾于2015年提出以230亿美元收购美光,最终以信息安全考虑遭到美方拒绝,促使2016年起中国掀起了一场DRAM自有技术的投资风暴。如今随着福建晋华与美光的专利争议延烧,中国DRAM产业发展之路也似乎走到转折路口,技术授权或坚持自有技术研发将是两难的抉择。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华强商城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或者其他问题,请联系本站修改或删除。

社群二维码

关注“华强商城“微信公众号

调查问卷

请问您是:

您希望看到什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