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低功率/低电压运放的输入电压范围何时变得重要?在设计电池供电的手持系统时,应该选择哪种运放?
具有Beyond-the-Rails输入的设备专为低功率单电源操作而设计。输入级由单独的npn和pnp差分晶体管对组成(图1)。它们共同提供超出两个供电轨的共模输入电压范围。npn对通常连接到上轨(V(CC)),而pnp连接到下轨(V(EE))。
图1所示。Maxim的Beyond-the-Rails输入结构包括过电压保护。
为了保护输入级的敏感晶体管对,MAX4240家族的运放在每个输入路径上包括一个2.2k欧姆限流电阻,以及三个背对背二极管的独立网络,每个二极管用于in +和in -端子(图2)。这些传统二极管的正向压降(每个约0.7V)导致总压降为2.1V,并且每个输入(1.45V)看到的电压远低于二极管的击穿水平。电阻将二极管网络中的电流限制在0.65mA,这远远低于可能损坏二极管的水平。
图2。输入保护电路。
要理解术语“rails之外”,您必须熟悉输入结构的基本操作。为了获得最佳性能,即最高增益(β),跨导(G(m))和输出阻抗(Z(OUT)),用于放大的双极晶体管对应在其有源区域工作(图3)。集电极-发射极饱和电压(V(CEsat)),与有源区域和饱和区域相关的关键参数,对于MAX4240系列ic中的晶体管通常为0.2V或更低。V(CEsat)随晶体管尺寸、集电极电流和温度略有不同。
图3。输入级的双极信号晶体管必须工作在有源区。
每个输入结构包含两个npn(或pnp)晶体管,两个负载电阻和一个用于产生固定尾电流(I(tail))的偏置电流源。对于同样理想的完全平衡的晶体管对,正好有一半的尾电流流过每个集电极路径,在R(上l)(或R(下l))上保持固定的电压值。该值是第二级折叠级联电路的I(TAIL)和级联电流(I(FOLDING cascode))的函数。
通过负载电阻R(上l)和R(下l)的电流决定了共模输入电压:
I = I(尾部)/2 + I(折叠级联)
在整个负载中选择一个低电压(本例中为0.3V)后,将R(L-upper)的低端设置为V(CC) - 0.3V, R(L-lower)的上端设置为V(EE) + 0.3V。
在有源区域操作晶体管对,通过产生更大的净空(>V(CEsat))在发射极和集电极之间。然而,一旦净空降至V(CE) = 0.2V,晶体管就开始饱和,从而限制了共模输入范围和晶体管可接受的性能(β↓,G(m)↓,Z(OUT)↓)。超过200mV的共模输入范围会导致CMRR显著下降,从而降低性能,但不会损害放大器。在详细了解了内部输入结构后,可以将V(CM)的上下限表示为:
V (CM-upper) = (CC)——(我* R (L-upper) + V (CEsat (npn))) + V (EB (npn))
V(CM-upper) = V(CC) - (0.3V + 0.2V) +0.7V
V(CM-upper) = V(CC) + 0.2V
V (CM-lower) = (EE) +(我* R (L-lower) + V (CEsat (pnp))) + V ((pnp))
V(CM-lower) = V(EE) + (0.3V + 0.2V) -0.7V
V(CM-lower) = V(EE) - 0.2V
当工作在单个+5V电源上时,共模电压覆盖-0.2V至+5.2V的输入范围,而不违反晶体管对的饱和条件。
当输入信号从一个供电轨移动到另一个供电轨时,轨外输入显示出输入偏置电流的显著变化,导致信号路径从一个双极晶体管对转移到另一个。npn和pnp对之间的这种移位会导致输入偏置电流I(bias +)和I(bias -)改变极性和幅度,从而产生偏置电压的变化,除非由in +和in -看到的输入源阻抗相等。
对于远低于1.8V的差分输入电压,输入电阻通常为45毫欧。大于1.8V的差分输入导致差分钳位二极管导通,在4.4k欧姆附近产生输入电阻。放大器的输入偏置电流可以用下式近似表示:
I(BIAS) = (V(DIFF) - 1.8V)/4.4k欧姆
当差分输入电压接近1.8V时,二极管的导通导致输入电阻从45MW呈指数级下降到4.4kW。偏置电流以相同的指数曲线增加。为了避免偏置电压和输入偏置电流变化引起的失真,可以通过匹配放大器的输入+和输入-输入的有效阻抗来降低偏置误差。
所有MAX4240- MAX4244放大器输入都具有二极管防静电放电(ESD)保护。“正”ESD二极管(位于IN+和V(CC)之间)在输入电压超过V(CC) + 0.6V时开始导通。类似地,当IN-超过V(EE) -0.6V时,IN-和V(EE)之间的负路径变得有效。
另一个有价值的特性是输入过电压保护,当运算放大器用作比较器时,这是必不可少的。没有保护输入结构,比较器动作驱动正输入高电平(IN+到5V)和负输入IN-到地,在内部pnp和npn对之间施加+5V的差分电压。5伏超过双极晶体管的最大允许反向发射极击穿电压(2V)。即使条件瞬间改变,在in通路上的npn晶体管(没有保护)也会被不可逆地损坏。
一些低压设计不需要Rail-to-Rail或beyond - rail输入,但大多数设计需要Rail-to-Rail输出阶段来最大化其动态性能。单电源轨对轨输出级的结构与双电源运算放大器的结构有很大不同。
标准输出级通常具有一个发射极跟随器结构(图4a),但是轨对轨输出级(图4b)通常包含一个公共发射极配置。共发射极配置中的电压降相对较低,仅取决于发射极-集电极饱和电压V(CEsat)。另一方面,经典的发射器-从动器输出级不允许输出比V(CC) - V(Cesat) - V(BE)更接近正轨。V(CEsat)由内部电流源决定,V(BE)由输出晶体管产生。
图4。输出级:标准的发射器-从动器配置(a)和Maxim的轨对轨配置与公共发射器(b)。
在这些轨对轨输出中,双极晶体管的发射集电极饱和电压取决于通过晶体管的电流,因此输出摆幅取决于放大器的输出负载。例如,MAX4240系列的输出级在驱动高达10k欧姆的负载时(通常)摆动到轨道的40mV范围内。即使在100k欧姆负载下,MAX4240(配置为在2V单电源上工作的电压跟随器)也可以在V(EE) + 6mV和V(CC) - 8mV之间提供典型的输出摆动。
社群二维码
关注“华强商城“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2010-2023 hqbuy.com,Inc.All right reserved. 服务热线:400-830-6691 粤ICP备05106676号 经营许可证:粤B2-20210308